近年来,物联网与RFID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未来发展前景广阔。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。在物流领域,RFID技术可以实现物品的精准识别、定位和追踪,提高物流运营效率;在零售领域,RFID技术用于商品库存管理、防盗防损等场景,提升门店管理效率;在制造领域,RFID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追溯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据中研普华研究数据显示:截至2024年,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4.01万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(CAGR)达15%,其中RFID技术在物流、零售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渗透率超40%,标签芯片年出货量突破120亿片。
这一增长背后,是技术迭代、场景裂变与政策赋能的三重共振。
随着5G-A、边缘计算与AIoT技术的深度融合,物联网RFID行业正在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生态重构”加速演进。这些新技术的融合为RFID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强大的功能支持,推动了行业的产业升级。例如,无源物联网传输距离突破200米,边缘智能终端连接密度达百万级/平方公里,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。
近年来,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,如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《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》等。这些政策为RFID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,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。政策驱动有国家级政策如《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(2024版)》《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(2023-2035年)》加速行业规范化。
例如,“智慧城市”基建投资带来2.2万亿元增量市场,智能电表、智慧交通等领域成为重点布局方向。
物联网产业链涵盖感知层(芯片、传感器)、网络层(通信模组、基站)、平台层(云计算、大数据)及应用层(智能硬件、解决方案)。RFID技术作为感知层关键技术,其“芯片-封装-读写器”全链条成本模型持续优化:
芯片国产化:超高频(UHF)标签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50%提升至2024年的70%,2025年目标达75%。
封装产能:柔性电子标签产能从2020年的10亿片/年增至2024年的40亿片,2025年将突破50亿片,支撑零售、医疗等领域规模化应用。
2020-2024年,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从1.7万亿元跃升至4.01万亿元,CAGR达15%。预计2025年将突破5万亿元,其中工业物联网(IIoT)连接数将达8亿。
202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为450亿元,2024年增至650亿元,预计2025年突破800亿元,2020-2025年CAGR超20%。零售、物流、医疗三大场景贡献主要增量,其中零售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2025年有望达250亿元。
根据数据显示:2021年全球UHF RFID标签出货量为300亿个,此后逐年增长。预计到2024年E出货量将达540亿个。随着出货量的不断增加,反映出超高频射频识别市场规模逐步扩大。这表明该行业发展态势良好,市场需求持续增长,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增长趋势,为各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。
(部分图文来源于中研网,侵删)